9部中国八九十年代电影佳作!

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永远是最能反应当时社会问题的关键!从点到面~

‬《活着》

《活着》是由年代国际有限公司1994年出品的剧情片。影片以中国内战和新中国成立后历次政治运动为背景,通过男主人公福贵一生的坎坷经历,反映了一代中国人的命运。

《活着》这部电影让我们了解了“富贵”的人生可以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他还是个阔家少爷时,他衣食无忧,他最大的烦恼就是何时能痛痛快快的在赌场上嬴一次。而他始终没有痛快的赢过,一直到他输光,把家底都输光了。第二阶段是他成了“国军”和“共军”,那个时候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活着,活着出去,活着去见自己的老婆和孩子,好好的陪在他们身边。第三阶段:在大跃*中一家人幸福的生活。看到他和儿子有庆闹别扭,有庆给他送酸辣水喝,真是让人感动的想笑又想哭,想起了一句歌词:“笑中也有泪,乐中也有哀”。第四阶段,有庆和凤霞的相继离开。富贵和家珍平静的活着,和小外孙一起玩耍,不时去有庆和凤霞的坟墓前去看看,因为那里有一份牵挂…

最经典的一句台词就是“改变不了活着的事实,就改变活着的态度吧,只要活着,总有希望”

《霸王别姬》

《霸王别姬》是由汤臣(香港)电影有限公司和北京电影制片厂联合出品的剧情爱情电影,影片围绕段小楼、程蝶衣两位京剧伶人,通过描绘中国京剧艺术及其艺人的生活,气势恢宏地叙述了一个延续半个世纪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展现了对传统文化、人的生存状态及人性的思考与领悟。

从这部电影中可以感受到陈凯歌导演对艺术的态度,相信对程蝶衣的痛苦他感同身受。在剧变的社会背景下,艺术难以保持纯粹。当艺术与政治冲突时,艺术永远要让步于政治,甚至很多时候会沦为政治改革的牺牲品。时代的风向不断变更,世界变化翻天覆地,人的命运沉浮流转,唯有真正的艺术容不得半点儿投机取巧。浮躁的社会风气弥漫,留给艺术的纯净空间越来越小,许多博大精深的艺术走向式微,这是全人类的悲哀。

1994年,张国荣凭借此片获得第4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特别贡献奖。2005年,该片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出的“全球史上百部最佳电影”。

《大红灯笼高高挂》

《大红灯笼高高挂》根据苏童小说《妻妾成群》改编而成。影片围绕封建礼教展开话题,讲述了民国年间一个大户人家的几房姨太太争风吃醋,并引发一系列悲剧的故事。1992年3月13日,该片在北美上映,以260万美元的票房创下当时华语电影在北美的最高票房纪录。

说到《大红灯笼高高挂》就不得不提到影片里反复出现的灯笼,作为始终穿插在影片中的物体,它始终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在那个封建社会大背景的前提下,灯笼更是起着象征与强烈的讽刺意味。大红色是中华民族的鲜明的象征,无论是在国旗上,还是享誉世界的唐装上,大红色都是不可缺少的主色。张艺谋则运用大量大红色来表现主题。挂灯与封灯,红的鲜艳与黑的彻底形成鲜明的对比,反差之下主题更加突出。影片采取的仍旧是单纯的拍摄手法,影片中运用大量的长镜头,从一开始就表现得淋漓尽致。长达几分钟的自白,镜头给了颂莲一个特写,映照暗淡的窗子,显得那麽孤寂与无奈。独自一人走着去陈家大院,故意错过大花轿,进家后执意自己拿包裹,她的倔强由此表现。影片更是采用拉镜头表现颂莲一路上的坚毅与执著。

观看本片后,对家庭、亲情和社会观念产生了更多的思考。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家庭成员的平等和尊重,而不是将某些成员视为高人一等或低人一等。同时,也应该更加关注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尤其是对女性地位的轻视和压迫。只有通过改变这种不平等的现象,才能建立一个更加和谐、平等的社会。

《菊豆》

该片改编自刘恒的小说《伏羲伏羲》,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青年女子菊豆在嫁给染坊主杨金山后,因不堪忍受性无能的丈夫虐待而爱上丈夫的侄子天青并生下一子天白,最终酿成人伦悲剧的故事。

一开始我们都想错了,剪裁不太合体的大画布衣裳,挽着劳动妇女的发髻,一张恬静淡然的脸,眼神不说楚楚可怜也绝对是柔情似水(直到今天才不由得感叹老谋子喜欢巩俐真不是没道理),一个这样的画面总是会给人直观印象,这是一个传统农家妇女的形象,直到她说“我的好身子留给你”时,我们才有点意识到,这似乎不是一个逆来顺受的女人,包括她那句“狼”的比喻,都开始让人的惯性思维开起了小差,她原来会用这么强烈的方式去追求想要的东西,她原来有这样强烈的野心和欲望(我一直觉得这种野心和欲望同现在人们对钱、权、物质的追求是一种同样的心态,只不过是价值观不同,这悬挂在取向另一端的肥肉也不同罢了),有一种猛然醒悟,上当受骗了的感觉。

也许是源于看了这么多年电影电视的一种直觉,从菊豆和天青第一次在一起时开始,就感觉这两人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不过这一幕拍的真是够好,红布,池中红色的水,从下往上拍那些布和水接合的瞬间,红布擦过女人迷醉的表情,坠入水中一团团氤氲的样子,就像是那第一次充满狂野又略带羞涩的性事的物化写照,那种早期的电影,没有特效没有华丽丽的技巧,但一拍出来就顿时让人觉得一切特效都是浮云那种感觉,就是给人感觉,唯美。

《红高粱》

该片改编自莫言1986年发表的两部中篇小说《红高粱》和《高粱酒》,以抗战时期的山东高密为背景,讲述了男女主人公冲破封建传统束缚,历经曲折后一起经营一家高梁酒坊,但是在日军侵略战争中,女主人公和酒坊伙计均因参与抵抗运动而被日本军虐杀的故事。

《红高粱》—一部描绘中国二、三十年代一伙农民古朴、野性的生活和他们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过程。影片的剧情构成极具戏剧性,透过人物塑造赞美生命的自由。爱就真爱,恨就真恨;大爱大恨,大生大死。而我认为,透过对剧中女主角(巩利饰演)九儿—一位险些沦为旧中国封建势力牺牲品的女性的成功塑造,我们看到了旧中国女性非凡的人格魅力。她有这样的经历:曾屈从于世俗的家庭包办婚姻,对自己悲惨命运也曾绝望过…。

但是最后她却抓住了唯一的救命草—血气方刚的“我爷爷”,从而改变了她的命运,成就了一段被世人传诵的佳话!不管是应对劫匪时的镇定自若还是应对日寇时的大义凛然;不管是与情人的激情野和还是对烈士的无限缅怀,都充分体现了女性们难得的魅力,刻画出爱恨分明,在大是大非面前毫不含糊的女性形象,这样一位女性由不得我们不佩服!归纳起来,九儿身上体现了如下人格魅力特征:自尊自爱—当被父亲以一头骡子为代价嫁给患有麻风病的酒厂老板李大头时,这位坚强的女生为了保住贞操,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试图透过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悲惨的命运,敢于自杀何尝不是一种勇气?

《红高粱》并不是十分具有现实性的作品,也不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寻根。相反,在这个联系三代的以过去时回叙出来的故事中,塑造的是一个未来意义的人格,是一种人格理想,超越了具体的社会表层,具有人的本性与本质的深度,影片自始至终所呼唤的主题就是勃勃的生命力,就是张扬活得不扭曲、无拘无束、坦坦荡荡的生命观。

《我的父亲母亲》

该片根据鲍十的小说《纪念》改编,讲述了母亲招娣与父亲骆长余相知、相爱、分离,最终相守一生的故事。

电影的情节其实非常简单,没有大场面,没有豪华阵容,没有巨额投资,如果试图在此看到什么丰富的现代生活气氛,体会激烈的感官刺激,那么都会失望。影片只是在写一个真正的“父亲”与“母亲”之间的纯真爱情故事。它打动人的也只是那种丝毫不搀杂任何功利色彩、那种义无反顾、那种真正的死去活来的狂热的爱,这种爱也许有些盲目,但是发自真心,全情投入,令人震憾。唯其令人无法理解,人们怀疑它的真实性,唯其没有任何尘世的要求与条件,我们称其为浪漫,唯其可以不顾一切,足以让一切卑鄙与龌龊汗颜,自责,退却,让所有柔弱的心灵震颤,感动。我分明感到了许多美好的灵魂在那时刻开始飞翔,开始升华。

这部电影反映的是中国式爱情,含蓄到无法言语,坚韧到百折不挠。没有卿卿我我,暖昧悱恻的纠结。一眼在人堆中爱上的男人,是那样的真正的喜欢,一喜欢就是一辈子,而且爱情绵远流长。演绎了在今天年代里,很难得到的美好的爱情,不管现在的爱情多么不稳定,受到诸多的诱惑,但人间追求真爱一刻也没有停止,虽然世俗的,物质的,金钱的因素的主宰,谁不羡慕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坚贞的爱情。

《鲁冰花》

影片改编自钟肇政于1960年出版的同名小说,讲述一位有着绘画天赋的乡村少年,不被周围环境理解,不幸染病早夭的凄美故事。

看了《鲁冰花》这部电影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启发。告诉我们无论到什么时候别忘了两个字"坚强".兴趣才是最好的教师。小茶弟的想象力是如此丰富多彩。做自己想做的事,一个人要活的有价值,就像他的画一样。不让他去参加,最后他的画评为世界第一名,将是这个学校几代人的遗憾。曾记得鲁迅先生说过:"有些人他活着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他仍然活着。"这个小茶弟永远活在人们的心目中。"天上的星星不说话,地上的娃娃想妈妈,天上的眼睛眨呀眨,妈妈的心呀鲁冰花,家乡的茶园开满花,妈妈的心肝在天涯,夜夜想起妈妈的话,闪闪的夜光鲁冰花……"他们姐弟的歌声久久的在我心中回荡。

这部电影象征母爱。鲁冰花在电影中象征着母爱,它的花朵在春天盛开,散发出迷人的香气,而当花瓣凋谢后,它们化为肥料滋养土地,这一过程被比喻为母亲无私的奉献和保护。反映社会问题。电影通过主人公阿明的故事,深刻揭露了社会阶层差距、教育资源不均衡等问题,尤其是对于贫困家庭孩子的困境。鼓励追求梦想。尽管阿明在生活中遭遇了许多困难,但他最终得到了赏识他的郭老师,并且他的画作获得了世界金奖,这鼓励人们坚持追求梦想,不放弃希望。传递亲情信息。电影中的亲情元素,特别是阿明与姐姐之间的深厚感情,传达了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

《天堂回信》

该片讲述了退休的邮递员爷爷与孙儿晨晨相依为命,但是晨晨妈回国后,因育儿观念不同,三代人之间发现冲突的故事。

天堂回信是一部情感电影。看完全剧,不由感慨万千,为爷爷的无私大爱,也为剧中妈妈的望子成龙,更为晨晨的少年懵懂。爷爷爱带孙子放风筝,其实爷爷是在放飞希望,放飞梦想,他深爱着晨晨,但他的心里存放着多少对晨晨的期望与祝福。爷爷知道看着晨晨高兴,就仿佛看到了孙子的未来,所以他一直为这份爱沉醉着,爷爷是幸福的。

晨晨若是知道一个善于观察并积极对待生活的人,才能立足于社会,他就会在爷爷放风筝皱眉头的一刻发现爷爷的不舒服,并拿出爷爷兜里的药给他服下,而并不是剧中的一味告诫爷爷……可他不知道,他毕竟只是一个五岁的孩子啊,不管怎样,不管是现在或者未来,他都要懂得这些。因为这些道理对他或我们一生都受益无穷。总之,电影用晨晨的懵懂无知而又无知博取观众的同情,却又在另一方面教育我们亲情是用来付出和回报的,我们的回报应该是努力学习,而不是一味的怨天尤人,也只有这样才对的起长辈对我们的期望和嘱托,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

《妈妈再爱我一次》

电影剧情以倒叙方式进行,描写精神病医生林志强留学归国,正要展开精神病院的业务,偶然发现院中一名病人,竟是他失踪18年的母亲秋霞。原来当年其母秋霞与其父林国荣相恋,但遭林母以秋霞身家不清白为由拆散鸳鸯,另外为国荣娶妻。已经怀孕的秋霞到乡下投靠姨母,并在生下志强后独力抚养,母子二人感情极佳。数年后,国荣之妻娟娟经证实不能生育,林家父母为了延续香火,用尽办法要志强离开母亲回到林家认祖归宗。秋霞几经内心挣扎,终于答应。但年幼的志强因思念母亲而无法过平静生活,经常偷偷回到乡下找母亲。

《妈妈再爱我一次》的轰动在上世纪80年代不仅仅是一部电影的成功,更反映出当时的文化现象。20世纪80年代末期是内地的商业片高峰时期,都把港台作为自己借鉴的对象。台湾动作片不发达,但它的悲情片符合中国人的心态,代表了内地观众的观影情结。《妈妈再爱我一次》之后,相类似的悲情题材都引起了轰动,这暗示了中国内地的观众和台湾观众在心态和情结上比较接近,它们的成功也提醒了我们要往市场化的方向运作电影就要考虑观众,尤其是中国人深层次的文化心理。

莽莽天地间,若有一款情可称伟大,那便一定是母爱了。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这是为天下孩子唱的,更是为天下妈妈唱的歌。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tuijian/5210520243/171624942411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