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限制级电影,把我们不敢拍的,全拍出来了
在年初的柏林电影节上,有一部电影吸引了我的视线——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金熊奖提名,荣获银熊奖以及评审团大奖,
且获电影节“场刊最高分”。
当然,相比于口碑奖项,我更在意它的主题内核:未成年堕胎。
现如今,在很多国家,“堕胎”并不是一件易事,很多女性意外怀孕后根本不能,也不敢堕胎,因为稍有不慎就会触及法律。
哪怕是未成年,也有种种条约束缚,最终逼迫女性生下孩子。
影片中的奥秋就陷入了这样的麻烦。
17岁,意外怀孕。
眼见着肚子一天天变大,她急于找到解决方法。
她先去家附近的小诊所做了超声波检查,医护人员告知她,
已经怀孕10周,处于妊娠早期。
奥秋并不想生下孩子,可是她所在的宾夕法尼亚州规定,未成年人堕胎必须有一位家长同意。
无奈之下,奥秋只好考虑自行堕胎。
她大把地吞咽打胎药,
疯狂捶打肚子,
然而孩子一点事都没有,奥秋自己倒是妊娠反应严重。
终于,她的反常行为被表姐斯凯雷发现。
俩人决定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全美国堕胎法案最为宽松的地区。
她们凑了所有兼职的钱,趁着半夜悄悄坐上了大巴车。
她们原定计划是在纽约只待一天,堕胎后立刻赶回家。
结果,到了纽约再一查才知道,
奥秋已经怀孕18周,到了妊娠中期。
奥秋不解,之前明明测的是10周,怎么才两天时间就成了18周!
是测量误差?还是小镇医生怕她堕胎撒的谎?奥秋不得而知。
她只知道,过了12周的女性需要去曼哈顿那边的机构堕胎,并且手术需要两天时间,
这也意味着她与表姐需要在纽约多逗留两个晚上。
去哪儿住?怎么吃?这都成了摆在面前的问题。
她们的积蓄本就不多,几乎全部花在了堕胎手术上,不仅俩人温饱问题难以解决,连回家的车票都买不起。
无奈之下,表姐斯凯雷做出了“牺牲”,
跟陌生男子接吻,获得车票钱。
整部电影看似很平淡,实则暗流涌动。
全片高潮点在奥秋与纽约医护人员的那段对话。
堕胎手术前,医护人员需要询问奥秋一些私密问题,为了方便记录,她给予奥秋四个选项,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这四个看似普通的频率用词,却深深刺痛奥秋的心,揭开尘封的伤疤,隐藏心底的羞耻感暴露无遗。
—你的性伴侣在性行为前拒绝做避孕措施吗?
—有时。
—你的性伴侣威胁或者恐吓过你吗?
—很少。
—你的性伴侣打过你,或者对你造成身体上的伤害吗?
—有时。
—从你出生到现在,是否有任何人强迫你与之发生性行为?
—是。
从得知怀孕,到决定堕胎,再到辗转两个城市,
奥秋脸上并没有浮现一丝慌乱,或是悲伤,取而代之的是不符年龄的成熟。
然而,在这番私密询问过程中,寥寥几个问题,却让奥秋一度哽咽,情绪难以自持,以至于崩溃大哭。
影片自始至终都没有交代奥秋是如何怀孕的,但通过很多细节不难想象到她的境遇。
在学校,有的男生总对她做出“性暗示”,
有的男生会在她唱歌表演时大喊“荡妇”;
在家里,父亲总是当着家里女人们的面说些下流话,
母亲虽然想多关心奥秋,可仍要看父亲的脸色;
在兼职公司,同事则赤裸裸“性骚扰”。
趁着奥秋递账单偷亲她手
奥秋是特例吗?显然不是。
纽约地铁上,有“露阴癖”;
超市顾客会趁机言语“调戏”斯凯雷;
与斯凯雷接吻的陌生男子会在KTV悄悄摸她大腿,
在保龄球馆盯着表姐臀部,
还想尽办法要带表姐去市里。
当然,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强加给女性,从未征得女性同意的存在。
这些男人,或许是事业成功的有为人士,或许是家中的好父亲、好丈夫,又或许是曾见义勇为的“好人”。
但是在面对女性时,他们往往被欲望占据主导,通过窥探、调戏,甚至强迫女性,来得到内心的满足。
强奸犯可以被制裁,但日常生活中这些很难被定义的“性骚扰”却往往被忽视。
女性并不“弱”,但在社会中却真的是“弱势”。
除此之外,影片另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是,女性能否自由堕胎?
在美国,很多人反对“堕胎”,认为这是一种“谋杀”。
奥秋的小镇医生在明知她未成年,还没有能力养育孩子的情况下,仍劝说她生产。
给她灌输一堆生育的美好,让她看流产的可怕过程,并试图让她生下孩子联系领养机构。
可是这一切的意义是什么呢?
违背意愿生下孩子,再给予别人。
这样就是对孩子负责了?这难道就不是一种变相“谋杀”?
现在很多人叫嚣着“男女平等”,可是真正做到“平等”的又有哪些人?
当女性连支配自己身体的权利都没有,又何谈“被尊重”?又何谈“平权”?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不同于某些狗血青春片,一味地渲染青春伤痛,这部电影从未刻意体现“痛”,只是平铺直叙地讲述两个女孩结伴堕胎之旅。
可是正因为镜头展现的画面太过平淡,反而让人有回味与遐想的空间。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值得一看,是部需要静静细品的优质电影。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tuijian/5240420243/17139539292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