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被删减的“大尺度”,只有6.9分我不服
夏天来了。
一股注入现代人基因的神秘欲望蠢蠢欲动,正准备死灰复燃。
减肥。
最近就有一部关于减肥的电影刷屏豆瓣。
和往常不一样的是。
它不教你健康饮食,不鼓励适量运动,更不吹嘘任何减肥励志经。
就说一句话。
发自肺腑,对这个沉迷“减肥”的世界说——
去你M的!
《大饿》
Heavy Craving
海报那句Slogan噱头十足:
“去你M的更好的自己”。
自怨自艾?
胖人多作怪?
别急着下结论。
不妨先跟Sir玩一个“勇敢者游戏”。
你进入一个游戏世界,这是你的角色设定:
名字叫阿娟,女,体重200斤,30岁,在妈妈的安亲班(小孩课后托管班)当一个后厨。
你一睁眼,就开启了地狱模式:
早上,在托管班上班。
做得一手好菜,但小朋友还是赐给你一个绰号:大恐龙老师。
有一个小朋友,还给你一个人生建议:
“大恐龙老师,不要再煮了啦,越煮越胖,这可怎么办呢?”
下班路上。
你好不容易坐上公交车,一个人占两个位置。
突然,老奶奶上来了,你立即起来想让座。
“唉”……“啧”……“你还是坐回去吧”……
车厢因你而起了小规模骚动。
只能悻悻地回到自己的位置上。
吃完晚饭,你到家楼下坐一坐。
旁边打篮球的中学生,却在你身后揶揄,辱骂。
第二天还要追上门来,往你脸上扔臭鸡蛋。
-她是你老婆啦
-明明是你的
-走开啦,死肥婆!
这些还只是“前情提要”。
地狱的Hard模式还在后头。
一天,你在家门口碰到邻居老伯。
没想到他竟在光天化日之下,对你实施性骚扰。
然而,手握确凿证据的你却百口莫辩。
看热闹的吃瓜群众都笑了,老伯的妻子说:
- 拜托,他眼睛又不是瞎了
- 他怎么会去摸你
- 你们看看多恶心啊
说到这里也就明白了。
谁给他的勇气?
他早已料到,就算这事被捅出去了,也没有人会相信你。
你可是个200斤的胖子啊。
从几岁的小朋友到十几岁的少年,再到一把年纪的老大爷;
从全是陌生人的公交车,到都是点头之交的工作场合,再到朝夕相处的邻里。
偏见,无处不在。
这便是《大饿》的主要剧情——
一个找不到容身之地的200斤女胖子。
但不要以为它全程都在抱怨。
相反。
《大饿》面对这个尖锐议题时,仍保留着台湾电影传统的温婉和人文气息。
类型来说,这是一部小清新喜剧。
用细腻的日常取代板正的说教,反而让你在轻松的“催眠”中,逐渐洞见矛盾背后更大的荒诞。
一开始,阿娟还是可以忍受这一切的。
尽管连妈妈都总是看不惯她。
她身材窈窕,自律,每天早上起来做普拉提,而阿娟负担着200斤的肉。
她事业有成,在安亲班里干练又亲切;阿娟30岁还在妈妈的安亲班当厨师,看起来一事无成。
无所谓。
她还是认真地研究菜谱,锻炼厨艺,做好每一道菜。
那是她真正在意和热爱的。
这样的人生,难是难点,不至于太糟糕。
但阿娟终究还是变了。
从什么时候开始变的?
从她开始“努力”改变的时候。
《大饿》是一部极写实的电影。
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关于减肥的残酷。
对,不是艰难,是残酷。
妈妈在阿娟30岁时送上生日礼物:减肥课程。
有多难?
有点胖的人,可以通过科学锻炼+严格控制食谱瘦下来。
但阿娟有200斤。
当她按照教练要求,拼死做完训练,累到瘫在家里动不了,每天只能喝绿油油的蔬菜汁。
N天后,学员测体重。
只有她没达标。
不应该啊?
一问,答案戳心——
出去看电影时,喝了一杯饮料,还是无糖的。
完美示范什么叫“喝水也会胖”。
这是生理上的,还有心理上的。
对于像阿娟这样的学员,减肥是一条长期煎熬的道路。
稍有一点打击,瞬间崩溃。
她的减肥教练最懂。
一段课程之后,总会再次集结学员,适时打鸡血。
- 减了十斤
- 但在别人看来你还是个胖子
以上,还是普通人能承受的。
但对有些人来说,减肥,不是一件仅靠“努力”就能完成的事。
就像快递员浩仁。
他也曾是个像阿娟那样的胖子。
如今,却瘦得精致,活得积极。
阿娟心动了。
准备再次下决心,努力变成世人喜欢的瘦子。
谁知,两人一起吃完饭后,浩仁匆匆告别。
阿娟跟出去,在后巷看到这一幕——
他正用手,伸到喉咙里催吐。
因为应酬而不得不多吃下的食物,他都会一遍一遍地抠,吐出来。
每顿如此。
这也引出它第二层写实——
边缘者的脆弱。
不是他们想认命,是他们不得不认命。
片中出现了许多让人“反感”的台词。
减肥机构的教练,在第一次上课的时候,跟台下的学员说:
“当你走进水果店的时候,你会挑一个外表受伤,长相奇特的水果吗?”
阿姨抢答:会啊。
为什么会?
因为这样便宜一点啊。
全场大笑。
但教练一句话又把气氛压到最低:你想成为便宜的那个吗?
还有。
母亲的嫌弃,和“为你好”的各种言论:
还还还有。
快递小哥的人生哲学:
改变世界真的太难了
不如改变自己比较快一点
你可能想问,怎么那么怂啊。
的确。
这些都是我们认为,难听的话。
但对于那些被遗弃的边缘者,这又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实话。
阿娟终究认命了。
在和母亲争吵后,她一气之下去做了**手术。
手术能减少她的食量,控制她的“大饿”。
但这意味着什么?
作为一个吃货,再也不能多吃食物,超过负荷就会引起呕吐;
作为一个厨师,尝不出食物的味道,再也体验不到品尝美食的快乐。
电影至此露出它悲剧的一面。
这种悲剧,并非激烈的愤怒。
而是让你眼看着一个人堕落,却又不忍对她喊一句加油的无奈。
《大饿》其实是一部导演的半自传电影。
导演谢沛如,曾经也是个胖子。
她经历过阿娟所经历的所有偏见、歧视;
也亲身体验过阿娟的绝望。
所以,故事并没有半点美化或煽动。
镜头始终谨慎地包裹着情绪。
一个细节Sir印象深刻。
阿娟坐在篮球场边吃炸鸡,球突然飞过来,她敏捷地单手接住,并马上回弹,把球扔了回去。
Sir以前也打篮球,但自认没有这样优秀的球感。
采访里,导演承认那是她的亲身经历——
许多人总认为,胖子就是运动能力不好,肢体笨拙。
可她本人,从高中到大学,一直是篮球保送生。
电影里,阿娟的房间也挂满的是NBA球星的海报。
她把对刻板印象的反击,藏在这些细微之处。
没有过分展露。
为什么?
作为曾经的受害者,导演知道——
比起鼓吹,他们更需要的是真正的理解和共情。
虽然因为大陆引进版被删减,豆瓣不断被打低分(引进版删减10分钟重要情节,Sir推荐你们看原版)。
但Sir还是要挺它。
《大饿》的好,就在于没有预设任何“阵营”。
只是让争议随着生活,真实地流动。
阿娟的结局会怎样?
电影没有给出答案。
但她确实崩溃了。
深夜打碎减肥机构的玻璃门,闯入其中,那个完美化身的模特在她的幻想中出现。
幻想中湿漉漉的胃里,阿娟和完美女神撕扯,肉搏。
直到完美女神败下阵来,闭上眼睛。
她终于用全身力气杀死了所谓的“完美”。
赢了吗?
下一个镜头,昭之若揭。
伤痕累累的阿娟坐在减肥机构门口,看着远处的一个小男孩正心满意足地吃着汉堡。
阿娟突然笑了。
这笑,有两层意思。
或许,阿娟终于醒悟,单纯享受美食,按自己的意愿活着,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
又或许,阿娟笑的是——
无知的小胖子,未来会有多少恶意等着你,你一无所知。
哪个才是对的?
Sir不知道。
电影也无意解答。
它的目的,只是在你心里种下一颗种子。
种子的名字:同理心。
它没有大张旗鼓地用一种“主义”,去消灭另一种“主义”。
它承认。
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很难。
那就放弃?
那就同流合污?
不是的。
最最起码,我们可以尽力做到:
己所不欲,“慎”施于人。
那句“去你M的”,也不是反击,而是警醒。
今天。
一旦默认某种“标准”可以成为我们异化他人的武器。
明天。
“肥”就可能演变成矮、丑、黑……
总有一天。
谁也不能幸免。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tuijian/5260420243/17141258892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