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负了2840条人命的大尺度神片,却被奥斯卡拒之门外
用2840条鲜活的人命,创造出一门新的语言,这听起来是否过于离奇?
而这门语言,全世界只有两个人懂,你是否直接断定这是天方夜谭?
可是,这的确是个基于历史事件改编的真实故事。
它发生在那个炮火连天、尸骨横野的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
(图源豆瓣)
纳粹的屠杀让犹太人生灵涂炭,而一位不懂波斯语的犹太人,为了生存,凭空生造了一种“波斯语”,并因此记录下了近3000名惨遭杀害的“无名之辈”。
就在去年,这部电影在柏林电影节上口碑大爆。然而今年,它却因为团队不符合申报标准,与奥斯卡失之交臂。
即便如此,它依旧被网友列为“年度最佳战争片”,并以豆瓣8.5的超高评分位列豆瓣一周口碑榜榜首。
它就是来自白俄罗斯的佳作——《波斯语课》。
(图源豆瓣)
1942年,纳粹建造多个集中营,对犹太人进行种族灭绝。
一群载满犹太人的车,正在驶向森林深处。
车上所有人都面色沉重,死亡离他们越来越近。弱不经风的雷扎便是其中之一。
此时一个男人突然转向他,希望用一本波斯语旧书来换取一点口粮。
(图源FIX昆伦德语字幕组)
正是这本书,彻底改变了雷扎的命运。
这时,德军突然停车,将这群犹太人拉到湖边进行枪决。
砰!砰!几声枪响后,哭喊的声音瞬间停止,取而代之的是德军无情的讥笑。
意外的是,突然从死人堆里有个人爬了出来,高喊道自己是波斯人。
(图源FIX昆伦德语字幕组)
说着,他掏出刚刚用面包换来的书,上面写了几行波斯文字。
巧的是,德军里的科赫上尉想学波斯语,于是雷扎这个冒牌货便被押往了集中营。
起初,科赫对雷扎半信半疑。
(图源FIX昆伦德语字幕组)
但是雷扎急中生智,靠着刚学会的几个单词和现编的几句话,暂时骗过了科赫。
(图源FIX昆伦德语字幕组)
因此,他被分配到后厨干活,捡回了一条命。
然而这只是噩梦的开始。
科赫对他依旧没有放下戒心,并命令雷扎一天教他40个单词。
每天40个,一周280个,一年就是14600个!
(图源豆瓣)
可是,雷扎一丁点儿波斯语都不会,更别提生编硬造了!
而且就算编出了那么多,要记住所有单词更是难上加难。
(图源豆瓣)
即使雷扎头脑保持高速运转,但这依旧犹如高空走钢丝,稍有不慎就将粉身碎骨。
幸好,机缘巧合下,科赫让雷扎顶替女助理,抄写被关押在集中营里犹太人的名单。
这时雷扎灵机一动,办法来了!
(图源FIX昆伦德语字幕组)
他立即制定出了一套造词法体系。
他拿着单词列表,对应着同胞的姓氏,取前三个字母作为一个新词。
同时,他还利用时常给同胞发粥的契机,询问他们的姓名,而创造的新词与他们的形态或性情则一一对应。
他蒙混过关了,也进一步取得了科赫的信任。
(图源FIX昆伦德语字幕组)
另一边,科赫的学习热情日益高涨,沉浸背诵反复练习。
因为战争结束后,他想去伊朗德黑兰开一家德国餐厅,并和远在异国的哥哥团聚。
(图源豆瓣)
可在一次聚餐上,科赫怎么也没想到自己遭遇了背叛。
雷扎出现了口误,将一个单词重复使用了两次。
还没等雷扎解释“一词多义”,他已经被科赫打到几近晕厥,还被发配到最累的矿场干活。
濒死之际,雷扎依旧念叨着只有他俩才听得懂的“波斯语”。
科赫这才意识到自己错怪了他,后悔万分。
此后,他不再怀疑雷扎的身份,并开始保护他。
(图源豆瓣)
然而没想到更大的危机接踵而至。
一位真正的波斯人来到了集中营…
虽然雷扎屡次被逼入绝境,但他总能绝处逢生。
(图源豆瓣)
没过多久,德军在战场上节节败退,准备撤离集中营。
走之前,他们杀掉了集中营里的近3万犹太人。
本可独自离开的科赫不顾风险,动用自己最后的职权放走了雷扎。
(图源豆瓣)
科赫则独自飞往德黑兰,试图用波斯语与机场人员交流。
可惜,真正的波斯人根本听不懂他的语言。
科赫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一切都是假的。
波斯语是假的,雷扎的身份是假的,这两年的“友情”全都是南柯一梦!
(图源豆瓣)
他甚至还曾用这门语言作诗一首,感叹它的绝美:
风把云送向东边
在那里,处处是渴望和平的灵魂
我知道,我会幸福
随着云飘向的地方
(图源豆瓣)
可没想到,多年的努力换来了梦碎。
2840个死去的犹太人的名字,如同亡灵般萦绕在科赫心头。
愤怒又慌张的他,暴露了自己的德军身份。
等待他的只剩下正义的审判。
德国哲学家阿多诺曾说:“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残忍的。”
有位网友也说道:「他用犹太囚犯的名字创造一种新的语言,纳粹军官却用它写出一首关于和平的诗。」
这想必就是本片最具讽刺意味的地方。
纳粹对窗外的殴打和谩骂不闻不问,却用受害者的姓名歌颂着和平与幸福。
(图源豆瓣)
当雷扎逃进盟军营地,开始一个又一个背诵那2840个姓名时,在场所有人都为之震惊,肃然起敬!
是啊!那何止是简简单单的名字,那更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对纳粹行为恨之入骨的雷扎曾对科赫吼道:
「因为你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他们才成了无名之辈,但是他们并不比你差。最起码他们不是杀人犯。」
(图源网络)
他们不是可以被随意践踏的蝼蚁,更不是微不足道的“无名之辈”!
虽然,雷扎最终没能挽救同胞们的生命。
但是他却用语言完成了最掷地有声的抵抗。
(图源豆瓣)
“语言”作为电影的一个重要角色,和同为二战题材的《朗读者》相似。
只不过在《波斯语课》中,语言不再是记录旷世奇恋的真实载体。
而成为了虚假的代名词,一种苟活的手段。
(图源豆瓣)
而影片在叙事上,又与《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和《美丽人生》颇为相似。
除了故事别出心裁外,片中都构建了一对双主角。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里的军官儿子与集中营的犹太男孩,《美丽人生》里编造故事的父亲与儿子,《波斯语课》里的纳粹军官与犹太男主。
两位主角的情感关系,直接影响整体故事的发展。
(图源豆瓣)
不仅如此,片中德军科赫的设定又别具一格。
他并不像大众印象中那些十恶不赦的纳粹军官,狡猾邪恶,滥杀无辜。
就像《无耻混蛋》中冷酷无情的“犹太猎人”上校汉斯一样。
(图源豆瓣)
即使科赫暴躁严苛,但他对战争和杀人似乎没有太大兴趣。
他误打误撞进了党卫军,而身为厨子的他,只是梦想着战后去德黑兰开间餐厅,与哥哥团聚。
他主动照顾雷扎,嘘寒问暖,我们发现他好像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最后,当他对雷扎的信任和情感被“辜负”时,我们甚至是同情他的。
(图源豆瓣)
而且,从一些细节中,我们不难窥见科赫其实是个“同性恋”。
他对男性有着独特的关怀,更愿意把好脾气留给他们。
他的档案里并没有显示有哥哥,可他却梦想与之相聚。
他还专门学习了“我爱你”的表达。
(图源豆瓣)
然而,二战题材若是处理不好,就会受到猛烈抨击。
当年斯皮尔伯格拍出《辛德勒的名单》,屡遭非议。
有影评人和幸存者指责他,过于美化辛德勒,而忽略了惨痛的历史真相。
后来问世的《钢琴家》才被评为“拍出了真正的沉痛感”,因为导演波兰斯基是真正在二战中家破人亡的犹太人。
(图源豆瓣)
所以为了避免沉重题材下的“娱乐化”,导演有意弱化了他的“同性恋”身份。
他和雷扎之间的情感也被处理得很克制,似有似无。
(图源豆瓣)
不仅如此,影片在镜头语言上,更是表现得相当克制。
全片整体采用冷色调,苍凉的山野,堆积的尸体,满目疮痍。
为数不多的暖色调基本都出现在室内。
无论是那一盏夜灯,还是屋内家具,都凸显了室外没有的温馨。
这也正是男主获得生命力的地方。
(图源豆瓣)
《辛德勒的名单》中最经典的一幕,便是冷暖色调的强烈对比。
一个穿着红衣服的小女孩,在黑白背景的衬托下,成为了仅存的希望。
她彷佛在用儿童的天真,对这个世界呼喊着爱。
可最终她还是死了,唯一的一点暖色被扼杀。
(图源豆瓣)
二战的残酷和冷血,让我们见证了一个个生命的消逝。
正如片中的犹太人一样,在无边无尽的黑暗中,盼不到未来。
当这些名字被数字化后,更像是来自“历史深渊的凝视与诅咒”。
那是悲伤的哀号,更是暴虐的怒吼。
历史不会忘,也不该被遗忘!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tuijian/5260420243/17141259142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