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赤裸裸,骨子里并不低俗!我很怀念香港那个能拍百合片的时代
写这篇文章的初衷纯粹是因为余香凝获得第42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女主角。
余香凝封后,我翻查资料,非常惊讶地发现,上一个香港年轻女星当上影后,竟是足足20年前凭《忘不了》得奖的张柏芝!
这一年,余香凝才31岁。
对余香凝,我是一见钟情。
一个初挑大梁的新人,演一个女同志、大姐大,外刚内柔,硬朗又深情,关键时刻为了所爱的人自我牺牲;《骨妹》中灵灵这个角色当然非常讨好,但首次担正的她有种淡定自信,演活了那种“我好像不在乎你,但其实深爱你”的情感。
不可不提的,是她从《骨妹》起就被发掘出某种硬朗坚强,成了她的独特气质。虽然非常漂亮,但她不用演柔弱的、娇滴滴的女生;她有种气场,可以演保护别人的人,甚至是捍卫社会公义的人。
所以放到今天,即使这部快过10年的老影片,我还是想来聊一聊!
近年来,随着性别平权的逐渐广泛,以同性为主轴或副线的电影越来越多,其中不乏动人之作,但《骨妹》却是不同。
这部片没有把眼光放在诗诗和灵灵的女性情感之上,而是超越了普通的情感,以更广泛、更多面向地来描绘、来揣摩她们的心境,多元地爬梳女性情感面向,真挚的感情、刻骨铭心的过往,不只局限在同志爱情上。
而是越过性别,一场动人的心灵故事。
我觉得《骨妹》的可贵,除了对女性心理的描摹淋漓尽致,更充满着自我的质疑、惧怕,透过心理那细微的感受来告诉我们诗诗和灵灵之间早已超越性别的感情,她们就是心灵的伴侣,彼此在彼此的身上烙下生命中最痛却又最快乐的过往。
《骨妹》全长97分钟,不算太长,但已经足够说好一个故事。
一个发生在90年代的澳门,两名少女于骨场中结缘、相遇、相知、相离的故事。
在写角色之间的情感互动时,也点出了对一种城市的情感依赖。
两位女主角灵灵因缘际会和新进骨厂的诗诗开始熟悉,以及灵灵原本的好姐妹盈盈、芝芝,成了形影不离的四姐妹。
她们的生活辛苦,各要养家和养活自己,有着彼此的陪伴,却是最快乐的日子。诗诗和灵灵在那段对爱最懵懂的时光,是彼此最快乐的时候。当诗诗被客人吃豆腐,灵灵经验丰富,挺身而救;当灵灵意外怀孕,不知是三个男友中哪一个的,决定堕胎,诗诗阻止他,陪她一起生下孩子、养大他。什么都不懂的时候,不就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候吗?当街坊邻居开始因为她们的形影不离说起流言蜚语,她们也意识到彼此的关系似乎不若以往。
当一切都变了的时候,当性向的质疑、爱的变数出现,一切还能跟以前一样单纯吗?
《骨妹》很明确地告诉我们,当我们都长大了,结果不一定是好的。
单纯却又快乐,不世故而开朗,往往都是人们在回首以后最怀念的一段时光。
以题材来说,《骨妹》其实并没有特别突出,它讲的是底层社会那种患难与共的手足之情,是介于朋友和情人间的暧昧,是对美好年代的追忆。
我觉得《骨妹》厉害的地方在于全片只聚焦于诗诗和灵灵的过往,便能融合这三种元素,精确的揣摩出了最暖心也最伤的暧昧,重现最辉煌也最动人的义气,也默默的勾起了我们对过往日子的惋惜。
《骨妹》在剧情上留白了灵灵最后的生活,所以片中带着点悬疑的色彩。
在叙事手法上《骨妹》就延续着这种氛围,透过诗诗重回澳门的一趟抚今追昔之旅,在人事全非的澳门重新回味往日四个姐妹一起努力求生的美好,也在告别的路上找到当年的真相。
女导演徐欣羡在今昔之间的换场上做得非常流畅,常常是用类似的事件或是逐渐逼近的环境音,营造出一种陷入往日回忆的感觉。而今昔的对比,不只用姐妹情深变暗喻着澳门回归前后整个社会风气人心的演变,两人在澳门回归递嬗的前一刻决裂也暗喻着往日的美好。
整部片不断重复的,便是时间的变迁。
《骨妹》透过多次当今与90年代澳门的对比,街景、样貌的拼凑,让我们得以一窥当时澳门的面貌。
而时光的改变,牵动的情感,正是《骨妹》令人最为感动的地方。
在那个单纯的年代,隐隐的情愫诞生于诗诗和灵灵心中,她们一起生活、一起狂欢、一起辛苦,在大时代的压力之下努力快乐地活着;15年过去,澳门改变极大,诚如电影旁边所说的:“那么多年过去,澳门都变了,何况是人呢?”
一个时代的改变,往往能牵动身处其中的人们。诗诗在这么多年快乐不起来,灵灵也一个人艰苦地活着,正因时代的改变,与人们的蜚语。
影片一再重复社会变迁下的结果,告诉我们时间是残忍的,但感情却能永志不渝。
一个人究竟是否活着,且看他的心是否有爱,时间亦非重点。
在处理真相的部分,导演用了重复和更趋清晰的桥段,不只是因为诗诗在告别之旅中拼凑出当年的真相,更是隐喻着一种长大的理解。
像片中灵灵的儿子乐乐丧母后着紧手机中妈妈的声音一样,我们往往在长大以后才懂得珍惜,在失去以后才懂得珍贵。
导演不只用乐乐和诗诗类似的桥段隐喻着结局,在场景上也用诗诗在台湾省喜欢独自坐着的方形阳台去呼应后面两人庆生的大炮台,用潜意识、真相和长大以后回头审视的观点,更加深了这段无疾而终的情感的遗憾。
我想这部片想宣扬的一个道理,不是同性爱恋的纠结,而是“爱”这份情感的产生,是不分性别的。
我们没必要因为“相同”而去区分出“不同”,爱是没有错的,不论在各方面来看,爱情是不分你我、时间、性别的,当我们跨越阻碍勇敢爱,才能得到真正的自己。
在当时,“同性恋”就被视为奇怪之事,更是街坊邻居茶余饭后的揶揄,但这份爱又何尝有错?
社会大众总是用自我中心的眼光来看待其他人,事实上连分出正常跟特别都毫无必要。
爱是一个整体,不分成任何部分,不用人们无聊地去区分。
其实电影一开始没多久,便揭示诗诗和灵灵在澳门归华典礼当晚吵架,诗诗拂袖而去。
因为她发现灵灵把乐乐送到大陆,只为和喜欢她的有钱男人在一起。但到后来,随着回忆的推展,剧情进入最高潮,在诗诗和乐乐促膝长谈后赫然发现,当年灵灵压根没有把乐乐送走。诗诗回想起一切,冲到当年刻下誓言的公园椅子,发现灵灵的誓言早已改变。
她痛哭,电影进入一幕幕她们的故事,才知当年灵灵假装随便地和诗诗分开以后,在大家欢庆的归华典礼,痛哭失声。一切昭然若揭,她们的情感一直放在心中,谁也不曾说出口。多年过去,随着灵灵的死,诗诗才得知原来灵灵心中是这样想的。
当情感出现波动,诗诗要如何面对丈夫?她当年一气之下远走澳门,嫁到台湾,却不曾快乐。她终于了解为什么。因为在她心中,那个最重要的位置,一直都是给灵灵的。
丈夫很爱很爱她,因此选择让她离开,也就是让她一直留在澳门。能有多少人做得到这样呢?诗诗最幸运的,莫过嫁给了丈夫,在回心转意决定重回澳门以后,能得到丈夫的体谅。她与灵灵之间,从未说出口的感情,在15年后,方能坦然面对,解开一直在心中的结。
当情感推至巅峰,能否让观众从中感动甚而落泪,就凭导演的功力了。
情感上,《骨妹》用了最细腻和令人揪心的处理方式留下了一个永远没有解答的谜。
一起养小孩有实无名的爱情,同甘却愿意为彼此承担所有的苦的友情,同性的身份让这样的暧昧更难以定义。
“希望诗诗永远幸福”无论是姐妹情还是爱情,对一个人好的极限是即使伤了自己也要替他着想,是怕被说闲话而放开的手,是让友情破碎的争吵。
“希望诗诗永远幸福”旁边被划掉的“永远在一起”,更是无语又刻骨铭心的表达了这段情感。
电影中另一值得欣赏的,是以诗诗这角色来表达回家、身份等议题的一种看法,却同时容许其他可能——诗诗在灵灵坟前告诉她,自己已经答应“我们的儿子”乐乐去寻找自己的世界,这话无疑是对乐乐的一种支持,也是对一直希望乐乐能考上公务员的灵灵来说的一种答应:我知道你希望儿子能脱离我们往日的艰难,透过一份稳定工作而获得快乐,这些我明白,但其实快乐有其他可能。
而电影结尾,乐乐寄给诗诗的明信片中的字句,证明他确实寻到自己的快乐。
是与诗诗的分享,同时也是对灵灵的纪念。
透过这一段错失的感情,《骨妹》回味了这段美好又难过的感情,也重温了姐妹患难与共的深厚情谊。
即使灵灵走了,澳门变了,却提醒了剩下三人姐妹情的珍贵。
诗诗和乐乐的遗憾都源自于灵灵的安排,总是用自己的角度全心全意的为别人着想。
《骨妹》的剧情并不扑朔迷离,它最动人的不只是姐妹和爱情的真切,也是灵灵伟大又盲目的付出。
总体而言,《骨妹》是借一次寻找与确认,讲述了一个人、一段关系,以至一座城市的故事;电影海报中的标语“永别后,方才知道曾经爱过”、“很想再遇见” ,说的是两位主角间的情感,同时也是说她们与这座小城的感受。
这种对澳门变化的刻画,相信也是80后导演徐欣羡的切身体会。
而《骨妹》的回忆片段、随着剧情推展而爆发的感情,处处皆是如此的动人而真挚,毫不造作虚伪,又如此地赚人热泪。
余香凝、廖子妤等几位演员的演技收放自如,把压抑到倾泻而出的情感演绎得极好,令我的内心深受触动,回想起之前的剧情,一幕幕的感情片段是如此地扣人心弦,让全片结束后,尽是满足,仿佛经历了一场人生,得到更多的智慧。
真挚动人纯真不做作,正是这部片最棒的地方。
《骨妹》也让我们了解更多道理,在这爱情片充斥的世界,这部纯粹的爱情片带给了我们一种新的感情体会,我认为其动人超越《七月与安生》和《第一次遇见花香的那刻》,将综合的心境来呈现给我们,却不杂乱而简单清晰,又隽永感人。
所谓时光,没有感情则不过浮云,但如果时光有情感的陪伴,最后留在心中的,就是那刻骨铭心的时候,与刻骨铭心的爱。
——END——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tuijian/5290420243/17143202553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