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宴》,一部优质“同志”电影带给我们的人间悲喜剧


引言


来自台湾的俊朗青年高伟同,在美国曼哈顿和他的同性爱人西蒙共同生活了5年。远在台湾的父母只有伟同一个儿子,且并不知晓儿子的性取向。急等抱孙的父母不断的催婚让伟同焦头烂额,难以招架。


伟同的情侣西蒙想到一个让伟同与非法移民顾威威假结婚的好主意,既可以解决威威的绿卡问题,又可以瞒过咄咄逼人的伟同父母,可谓一举两得。


然而听到伟同要结婚的好消息,惊喜万分的父母已不满足于在家静候佳音,一定要来美国为儿子操办一场像样的婚礼。


隆重的中式婚礼热闹非凡,闹洞房的来宾尽兴而归。然而在酒精的作用下,这对假新人忙中出乱,居然新房内失控,造成意外怀孕!


吃醋的西蒙用英语与伟同大吵一场,初通英文的伟同爸终于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一气之下住进了医院;而蒙在鼓里的伟同妈却因"儿媳"的怀孕不停的向赶往医院的伟同道喜。


走投无路的伟同终于向母亲坦白了一切。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你认为后面的结果会是一场喜剧吗?显然,多数人会认为失控的局面难免滑向悲剧的深渊。


然而我们的李安导演兼编剧却说不。


作为驾驭剧情的高手,李安导演用传统的中庸调和之道,使出太极推手般的手法,将一个眼见的人间悲剧整合成一个皆大欢喜的人间喜剧。

一个几乎滑向深渊的悲情故事,结局却让你看得心情舒畅,倍感温暖又余味无穷,不仅获得观众广泛赞誉,豆瓣分高达8.9,还一举夺得第4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这,大概就是电影艺术的魅力,李安的魅力。


剧情的前半部分,是根据李安好友、本剧编剧之一冯光远的个人真实经历改编的,具有扎实的现实基础,后面的结局显然更多的来自于艺术加工。电影艺术终究不是社会调查报告,也不是简单的新闻跟踪报导。用艺术的手法展现现实却又不沉溺于现实的凡俗,或许就是电影艺术希望达到的境界。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可以通过这部优秀的喜剧电影,触摸到那些冷峻的、只能在电影中被摆平的的社会现实问题。比如,时时刻刻发生在我们身边、却又让我们讳莫如深的同性恋现象;传统价值与现代理念之间、传统家庭伦理与个性解放之间的矛盾冲突等,让我们不得不去面对,去思考。


一场喜剧电影或可能调和各种矛盾,但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因此也让我们观影后的心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轻松自如。


妈妈是那么爱你,但你与妈妈相隔的又是那么遥远。


伟同的父母真的很爱伟同。伟同父母来到美国后,一场温馨的叫儿子起床的戏份,唤起了我们每个人儿时的记忆。伟同撒娇的跟父母腻在一起,父母回忆起伟同小时候的种种可爱,一家人其乐融融。平时不苟言笑的伟同爸边叫着伟同的小名边嗔爱的捶打着伟同的肩膀,母亲更是抓起儿子的手臂亲昵的含在嘴里。用"爱不够"来形容他们对儿子的亲情,一点都不过分。


然而亲情是那么深厚,隔阂却是那么遥远。

当威威意外怀孕,伟同不得不向母亲说出真相时,隔着银幕我们都能感受到他那浑身的颤栗:


"我怕你们受不了,将近二十年,我生活在一个大谎言里,生活中好多感受都不能和你们分享。有时候我忍不住想干脆跟你们坦白算了,可是又不忍心把自己扛了这么多年的担子再放到你们肩上。"


而伟同妈,这个爱儿子爱到骨髓的母亲,居然懵懂的不知道儿子在讲些什么,依然沉浸在"儿媳妇"怀孕的快乐中,不停的给伟同道喜,并再次抓起伟同的胳膊爱怜的咬了一下。


急火攻心的伟同甩开了母亲,气恼的捶打着墙壁,终于直白的说出了事实的真相:"妈,我是同性恋,西蒙才是我的爱人"


母亲接下来的反应堪称"经典",代表了多数母亲在此情况下的回应,却几乎能让所有的同志陷入无语、无奈和无助当中。来自亲身经历的改编,的确还原了真实生活的原生态,迸发出贴近生活的精彩:


"是西蒙把你带坏的吗?你怎么这么糊涂!"——首先责怪别人家的孩子,并把问题的焦点指向道德方向,是多数母亲的首选。言外之意就是:端正了道德情操,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说不定这个毛病啊只是暂时过渡性的,可能以前交女朋友时候受过伤,所以对女人有心理障碍","说不定,看到自己孩子的时候,自然就会更正过来了"——典型的"矫正说",反映出多数父母内心的"不甘",认为通过心理矫正,医学治疗,婚恋生活,就能轻而易举的"矫正"儿子的性取向。


多数社会人群就如同伟同妈一样,对同性恋现象的无知和漠然是惊人的,没有人会告诉她不同的性取向是怎么回事,难以做到真正的"懂你"。在亲人的这种突发 "真相"面前,往往发出令人错愕的误判,在问题面前,显示出无比的懵懂和迟钝。

当我们知道,多家研究机构的调研报告,将同性恋人口在人群中的占比,指向一个稳定而令人愕然的比例时,而多数人对同性恋的认知度还停留在伟同妈的水平,我们还会为此无动于衷,坦然面对吗?


终归在伟同妈及许多人眼里,同性恋是不道德的,不正常的,需要矫正的。这就是 "伟同们"不敢轻易向父母袒露心声的真正原因。在"伟同们"看来,对自己秘密的隐忍,是因为"不忍心把自己扛了这么多年的担子再放到你们肩上。"因为不了解、怕伤害,两代人的挚爱亲情反而成了无法沟通的隔膜,成了难以启齿的障碍。

"妈妈是那么爱你,但你与妈妈相隔的又是那么遥远",成了许多"同志"一生的遗憾,难以言表的无奈与辛酸。


影片的最后,伟同父母对儿子的最终的谅解并非出自真正的理解,而是源于爱的包容,源于得知高家有后、子嗣可以延绵的退让。宽容的父母权且如此,面对不宽容的父母,又当如何面对呢?


社会真正理解并直面同性恋问题,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古老的传统理念与当代价值取向的碰撞


伟同爸爸曾因心脏病发作,在送医院的路上差点病危,"提着一口气没咽下去是因为还没抱孙";伟同的父母来美国一下飞机,见到假儿媳威威的第一句评价就是"能生能养!"。当伟同爸终于察觉到这场"假结婚真怀孕"的骗局后,宁可装聋作哑,将错就错,"配合"几个年轻人将"戏"演下去。理由就是:"如果我不让他们骗我的话,我怎么能抱得了孙子呢?",可见子嗣的传承在这对老夫妇眼里是多么的重要,多么不可动摇。


而年轻的高伟同、西蒙如此处心积虑,大费周章的上演一场假结婚的闹剧,完全是希望按自己的意愿,继续保持同居关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面对母亲的询问,伟同的回答充分暴露了自己的心声:"若不是为了爸要抱孙子和你安排的相亲,我会过的很幸福"。


高伟同,一个接受当代教育,在美国生活多年的现代青年;伟同父母,一对土生土长的、旧式的退役军人夫妇,两代人的价值取向、幸福观是如此的大相径庭。


在中国人传统的观念中,子孙满堂、家族兴旺,才是人生理想的第一要务。个人情感生活的幸福与否并不在这个价值体系的考量之内。自古传承的人生最高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古人来说,如果没有家族的兴旺、子嗣的延绵,人生的价值来自哪里?生活的乐趣又寄托何方?

在伟同父母一代人看来,个人情感、爱情的归属,终归要为传宗接代、子嗣延绵这个终极目标让位;个性自由、身心快乐,只有与繁衍子嗣的责任联系在一起才赋有意义。因此,老夫妇二人坚持用一场盛大的婚礼,作为坚守这一中式传统价值观念的宣言。

而对于伟同一代来说,爱才是生活幸福的重要源泉,个人的生活品质才被赋予重要意义。在他们看来,个人生活的充实与幸福、个人内心感受到的快乐,才更有实际价值。婚姻、家庭、生育,更多的是幸福人生的过程,而未必是人生追寻的最终目标。一场盛大的婚礼只是给父母、给别人的一个交代。


他们更加遵循个人内心意愿,采取更加开放自由的生活态度,宁愿选择单身、同居、丁克,以及组成同性伴侣家庭等更加个性化的生活方式,而不认为有义务和责任活在别人的价值体系当中。


爱和孝道,让他们选择了隐瞒和欺骗,不得不屈从于一场"喜宴"的安排。


两种价值观念的冲突,构成了两代人矛盾与痛苦的根源。优劣高下,只能交给历史,交给时间,交给社会实践去检验。


关于喜剧大结局的思考

影片的最后,最终顾及到观众希望看到圆满结局的心态,试图用一次偶然的酒后乱性怀孕,来满足老人传宗接代的最高愿望,化解所有的矛盾冲突,将悲剧扭转成喜剧。我们无法判断这种"和谐、温馨"的剧情安排,有多少出自编剧与导演的一厢情愿,又有多少取自于中国传统的中庸调和之道。


这种安排,与其说是李安的本事,莫如说是李安的无奈。

严酷的现实更可能是另一种令人心碎的版本:孩子被打掉,老人备受打击,郁郁而终,所有当事人痛不欲生。让传统与现代理念的碰撞以悲剧收场,让更多的人梦碎于痛苦的无奈当中。


或许,一个震撼人心的残忍结局,更能引发人们的深入思考,赋予作品更深度的社会价值和思想内涵。


现实往往要比作品来的更加残酷逼人,而艺术总要比现实来的更加温婉可人。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与其说是伟同一直在隐瞒父母,莫如说是发现了真相的父亲隐瞒了所有人,为了更崇高的生育目标包容了一切,"大度"并乐见其成的配合所有人圆满完成了假结婚真怀孕的"完美"收尾。


老夫妇终于怀着一丝欣慰的心情离开了美国。机场入口处,接受安检的伟同爸非常滑稽的高高举起了双手,是否暗示着传统理念为了实现远大的子嗣目标,对现实的一次妥协呢?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tuijian/5290420243/17143203633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