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比《寄生虫》还硬核的电影,它到底讲了什么

原创作者:薇薇酱


这部比《寄生虫》还硬核的电影,它到底讲了什么


韩国电影很擅长发掘人性和探讨人性。《寄生虫》是以一种比较直白的方式去告诉你一个真相,从一开始就把电影的基调奠定好。

而李沧东的这部《燃烧》,TA从一开始就把一个未知的答案摆在你面前,你在看的过程中,不断去思考和猜想,对于影迷来说是一个非常有趣和过瘾的过程。


一.失业的文学青年


影片有两个男主角,其中一个就是刘亚仁饰演的李种秀。


李沧东的电影最具代表性的也许是通过人物,意象和各种台词,去表现某种社会观念和意识形态。

李钟秀是谁?他是一个身份卑微的送货员,仅仅可维持生活基本需求。因为电影改编自村上春树的原著《烧仓房》,人物架构还基本延续了原著的风格,但李沧东将原著中有家室事业成功的男主进行了身份上的颠覆,并为他添加了父亲坐牢这一条线索,更加重了他生活当中

作为一个生活在底层的青年来说,他的人生也许就是奔波于生计中,开着一辆破旧的货车,游走与城市的各个角落,寻找工作的机会。


爱情对于他来说奢侈的。所以从一开始和女主角的相遇,他们也只是普通为了肉体取暖的需求而在一起。但是这样一个人,他却又有着作家的理想。

当和女主角惠美,富家子BEN坐在大排档里,聊起理想,他说他要做一名作家,最喜欢的作家是福克纳。这个在平日表情谦卑谨慎的男孩子,说起这句话时的表情,充满了向往和不不易察觉的骄傲。


从这点也可以看出,他内心有一团小火苗。


随着剧情的进展,他发现对女主角逐渐产生爱意。实际上,惠美是引发他内心火苗越烧越旺的人,即使他知道惠美所说的话真假难分,当他意识到她失踪,有可能有可能遇害以后不断执著去寻找她,去拜访她的家人,聊她童年时是否有掉进深井这件事。

而烧塑料棚这件事,本出自于富公子BEN之口,但执著于此的人是钟秀。为什么呢?首先,他是一个喜欢寻求真相的人,再者我认为,烧塑料棚这件事某种程度上也激发起了他内心小小的燃点,BEN只随口一提的事情,他却锲而不舍地去认证,去寻找。。。


有那么一刻,他站在“废弃的塑料棚”前,拿着Ben留下的打火机,差点就把它点燃。

无论是对于“烧塑料棚”还是查找惠美的下落,对于他来说,都是对抗虚无,寻找自我存在价值的一种方式。

一.被遗忘的边缘化女孩

女主角申惠美,和亲戚朋友几乎没有联系的城市边缘人,没有固定工作的女孩子,她曾经跟李钟秀说,她喜欢这种工作方式,因为能感觉自由。

她是一个边缘化,被社会遗忘的人。电影开头那一幕,是她先认出钟秀,然后巧妙地开始搭讪,她内心有不安定的成分。把久别重逢的男主角带进狭窄逼仄的出租屋内,随手就从床下找出安全套,可以看出她是一个随时需要寻找肉体取暖,来填补内心空缺的人。


她对虚无缥缈的事物有种渴望,因为她对现实的世界,找不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只能向外求索,奔走于各个商场的廉价小舞台,学习哑剧表演,独自去荒凉的非洲,一切迫切和热烈的渴望,同时也折射出她精神世界的空虚。

发现她可能遇害后钟秀曾去找她的母亲,询问关于深井的事情,她的母亲一脸茫然,还说如果她没有把卡债还清不用回来找她。从侧面我们也可知道,惠美从小并没有受到太多家庭温暖,她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

她用想象来做底色,来烘托自己的存在感。


因此,当在非洲遇到BEN—一个有钱且空闲的富二代,对她的天真和一切表现极度欣赏,不难想象她很容易就对他产生了信任。

对于BEN来说,惠美是什么?

这不得不说说影片中多次提到的“LITTLE HUNGER”和 “ GREAT HUNGER”,这两组词的含义,其实就是物质饥饿和精神饥饿。李钟秀依然是处在解决温饱问题的阶层,而BEN很明显,是GREAT HUNGER。在钟秀眼中,BEN是他无法理解的“盖茨比”阶层。

这两个词在剧中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是钟秀和惠美在餐厅吃饭,惠美做了一段无实物哑剧表演,然后说起对非洲的向往,提到那里存在的两种饥饿;

第二次,是Ben带了惠美和自己的朋友见面,她在Ben的朋友面前,跳起非洲部落的舞蹈,跳舞前再次提到了“little hunger”和“great hunger”;

第三次,是在钟秀家门前,惠美在夕阳的余晖下,看着远处无际的平原,踮起脚尖跳完一段舞蹈之后,兀自哭泣起来。哭之前,她所做的舞蹈手势,就是“great hunger”的手势。


所以,对于BEN而言,她是一个象征意义的废弃的“塑料棚”:鲜明,热烈,但无任何价值。

同时,她的消失也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怀疑和关注。这是一个可怕而残酷的现实: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人的命运和生命的漠不关心。

一.“盖茨比”富二代

不知道做什么,很有钱,谜一样的年轻人


钟秀把他们称为盖茨比。在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中盖茨比内心空虚,Ben也是,他坦言看到别人哭会感到神奇,他参加聚会看到惠美在绘声绘色描述旅行见闻会打哈欠,这种麻木恰恰就是惠美最开始所说的“great hunger”——精神饥饿的人。


物质的丰裕让他们内心极度匮乏,他跟钟秀说:”什么好玩,就做什么!“ 现实的一切秩序已让他感受不到存在和价值,只能通过不断追求非常规的事物。


城市中被人忽略的,边缘化的群体,即使突然消失也不会引起任何人关注和怀疑,这和他所说的“塑料棚”的特性是一样的。

而BEN把自己当做了这个社会规则的执行者,他把自己当做了救世主。

“燃烧”在他看来是可以短暂唤醒他价值,填补内心空虚的一种行为艺术,让他胸口产生贝斯的声音——仅在那一刻,他才觉得生命真实存在。

所以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我们看到他反而是释然的----生命中最珍贵的是活着的存在感。他下意识地抱紧了钟秀,并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四.意义


在我看来,好的电影,不在于它讲述了什么,而在于它没讲述什么。

《燃烧》全片通过三个命运不同的人的相遇,讲述了一个灵魂空虚这样一个庞大的现实命题,村上春树的暧昧和欲望下,包裹的是福克纳的现实内核,李沧东用他艺术的手法,给影片设置了许多留白和悬念,也许是这部电影最让人佩服的地方:它抛出一个诱饵,让观众去思考和想象。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tuijian/5290420243/17144061104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