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电影能不用“硬核”形容吗?
作者 杜威 来源 壹娱观察(yiyuguancha)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你有没有感觉自己被一个词包围了,各个行业的新媒体文案工作者们把它说了一遍又一遍,这个词就是“硬核”。
在电影宣传文案上,这个词也是频频出现,从去年年尾曹保平的《狗十三》,到春节档创造纪录的中国科幻片《流浪地球》,连在这周要上的新锐导演小成本青春片《过春天》中,“硬核”都“勤劳”地出席了。
当然,《过春天》近日也在资深影迷圈引起不小的轰动。
作为80后青年女性导演白雪的长片处女作,《过春天》获得了第69届柏林电影节新生代单元最佳影片的提名,第13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导演提名。大象点映举办的观影活动,影票瞬间告罄,甚至很多影迷已经把该片提前预定了“国产年度最佳”。
这部引起海内外瞩目的影片,在宣发时打出了“硬核”这一关键词,在有关该片的报道中,《过春天》被冠以“硬核”青春影片,“硬核”少女十六岁的野蛮生长,暴力“硬核”少女成长记等头衔。“硬核”似乎成了该片的一大标签。
《过春天》剧照
细心者可以发现,《过春天》并不是最早打出“硬核”概念的电影。“硬核”这个起源于“游戏”,脱胎于“音乐说唱”,活跃于“微博”的网络用语,近年已经开始被广泛用于“电影”之中。
“硬核”科幻、“硬核”青春、“硬核”惊悚、“硬核”现实主义。“硬核”一词开始越来越被宣传方所加以利用。被冠上“硬核”的电影到底拥有哪些气质?这一词语是否已经取代了“情怀”、“走心”等影片宣传标签,成为新时期的影片代名词?“硬核”电影时代是否即将到来?难道现在一部电影要被贴上“硬核”的标签才是一部好的电影吗?
电影宣传用“硬核”匹配年轻人的口味
说到“硬核电影”,我们先来看看何为“硬核”。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硬核”作为网络流行用语,原本的含义为形容游戏和说唱音乐。因此早有硬核说唱和硬核游戏的说法。硬核说唱是更具有力量感的音乐形式,热情奔放猛烈强劲,而硬核游戏指存在一定难度并有特定受众的游戏。
但是不管是“硬核游戏”或者“硬核说唱音乐”,都因为“难度过大”或者“音乐个性太鲜明”成为一小部分人“炫技”般的存在,表现出来的则是如操作过于复杂,导致难度太高,或音乐太标新立异、注重技巧而难以被人模仿等等。因此“硬核”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就有了小众的含义。
可就是因为小众,这样的“硬核”代表了一种态度。游戏中“硬核”代表了难度,说唱音乐中“硬核”代表了酷炫、技术含量,这些特质正是如今年轻人所争相追捧的。
但是作为网络语而被广泛使用的“硬核”所涵盖范围更加宽泛,“硬核”更多地被理解为一种很厉害、很酷、很彪悍、很刚硬的意思。这时的“硬核”不只局限于说唱和游戏领域,也开始广泛应用于电影领域。
考虑到游戏、说唱,以及所谓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上, 主要受众大多都是年轻人群,同时这一人群也是目前电影市场的主流消费人群,有鉴于此,宣传方在宣传一部影片时打出贴近这类人群、或者说让这类人群感到熟悉的宣传语,也在情理之中。
当“硬核”遇到电影,两者结合,产生了新的化学反应。能被称之为“硬核电影”的影片,普遍具有“时尚”、“优质”、“技术含量高”等特质,这部影片在有态度有个性之外,同时具有广泛的观赏性和娱乐性。“硬核”与“电影”的结合,让一部影片给人以态度与观赏性并存的印象。
“硬核”题材关键词:青春、现实、科幻、技术、创意
在2018年和2019年的交接拐点,“硬核电影”一词,“与时俱进”地出现在人们眼前。
2018年12月7日曹保平导演《狗十三》上映,这部被封禁5年的电影,在宣传期时称:“硬核现实主义题材,致力于揭露现实幻觉的电影《狗十三》......”影片中“硬核”电影符号一时间成为了影迷所热议的话题。诸如中国式亲子关系,“打你是因为爱你”、“男尊女卑”、“中国式教育”等等“重口味现实主义”被影迷所津津乐道,《狗十三》也因此被冠上“硬核现实主义电影”的称号。
《狗十三》剧照
2019年1月17日《小猪佩奇过大年》的宣传短片《啥是佩奇》火爆网络,霸屏朋友圈。“神级创意”、“硬核短片”、“2019年开年第一宣发模板”以及“预告比正片牛系列”等等正面评论席卷社交网络。影片最后用鼓风机制作的小猪佩奇被网友誉为年度最“硬核”镜头。短片因脑洞大开的广告创意,被冠以“硬核创意短片”的称号。
2019年2月5日,《流浪地球》上映。“年度硬核科幻电影”、“硬核科幻元年”、“硬核特技视觉效果”,几乎任何有关《流浪地球》的文章,都离不开“硬核”二字。相较套以科幻元素讲述情感人性的“软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凭借令人信服且制作精良充满匠心精神的特效场景、科幻元素终于成为了中国第一部“硬核科幻电影”。
2019年3月15日上映的《过春天》,因“深刻”揭露十六岁少女骨感现实意义的故事被标榜为“最硬核的十六岁少女”、 “最残酷硬核青春电影” 。
从这些影片中我们似乎找到了通常被冠以“硬核”称谓的影片中的一些共性。
从影片类型上看,一类是被冠以“硬核”称谓的电影多为讨论、揭露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诸如《狗十三》、《过春天》等。其次是那些真正具有令观众“折服”的创意题材的影片,如短片《啥是佩奇》、日本小成本影片《摄影机不要停!》等都被网友冠上了“硬核”二字。
最后则是比较直接诠释“硬核”一词的科幻电影。通常被认为是“硬核科幻片”的影片,大多制作技术过关、视觉效果精良、科幻设定符合逻辑。
如此看来,“硬核”绝对与优质电影分不开,其中不仅包括品质优良,还兼具“重口味”“与众不同”“高能不断”等品质。这么看“硬核”几乎打包所有吸引观众走进电影的气质。他是否会成为制作电影的第一标准。
“硬核时代”或短暂
近些年在电影宣发上,我们时常见到被冠以“硬核”之名的电影。正如上文所述,“硬核”一词也因其独特的含义被很多年轻人用来表达自己的态度。那么在电影方面,“硬核电影”代表了什么?
从“硬核电影”字面意义上来讲,它代表了技术含量过硬,品质更为优秀的电影。 这也是以“技术性”“高科技含量”为制作核心的不少科幻电影,甚至是动作电影,选择用“硬核”给影片做“标签”的原因。
在2019年春节档,《流浪地球》横空出世,给中国科幻电影树立了一个“里程碑”,它预示着中国科幻作品从杂志、图书走向了影视的新时代。这部影片甚至被冠以“硬核科幻元年”的影片称号。
《流浪地球》的“硬核”之处,从这部电影的制作过程就可以见一斑。根据公开报道,为完成这部科幻影片的拍摄,团队历时4年,画了3000张概念设计图、8000长分镜头画稿、制作10000件道具,导演组甚至制作了编年史、教材、发动机维护手册、矿车维护手册等等的与影片相关资料的编写。在资金投入上,《流浪地球》也堪称中国科幻片的大手笔。据报道,影片总投资超过5亿元人民币,其中制作了超过2000个特效镜头,就花费5000万美元。
《流浪地球》剧照
“硬核电影”还代表了影片的价值观及创作者的态度表达。 随着近年各大影视公司片库告急,影视寒冬,电影内容市场的投资愈发谨慎,在这样的环境下,集中出现了多部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其中就包括《我不是药神》《无名之辈》《狗十三》等影片。
现实主义题材往往会涉及“揭露社会现象”、“敏感话题”等方面,这种“挖掘社会问题”、“展现某一个阶层真实生活”的影片,因内容题材也被认为是“硬核”电影。不过,区别于以技术、资金、制作投入等方面展现“硬核”精神的科幻片、动作片,这类影片的“硬核”更多的体现在创作者的态度、影片的价值观体现上。2018年上映的《狗十三》,今年即将上映的《过春天》和《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就是此类“硬核”电影的代表。
“硬核电影”开始取代之前的“情怀电影”、“走心电影”,越来越成为宣传方主打的一张营销牌。 其事件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只是鉴于以往的经验,“硬核电影”频现报端,不由引发我们的一些思考:就目前宣传方所标榜的“硬核电影”来看,无论是技术流的“硬核电影”,如《流浪地球》,还是价值观流的《过春天》和《狗十三》,或者是创意流的《啥是佩奇》,都是与宣传关键词“硬核”相匹配的,“硬核”也借助这些优秀影片,在电影领域进一步巩固了其“态度”、“品质”代名词的意义。
通过这些影片在宣发上的成功推动,“硬核电影”所代表的意义更加深入人心,势必会有大量冠以“硬核”之名的影片在宣传期与观众见面,其中不免会出现寄希望借助“硬核”一词,提升影片噱头的影片。这点已经在发生了,除了以上我们提到的片子类型和创作内容之外,勤劳的硬核还陪伴着“硬核爱情”、“硬核喜剧”等等,而多半我们找到这些电影的真实评价后,会大失所望。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名不副实之作的增加,人们逐渐不会再相信被“硬核”标签化的影片,“硬核”也会像之前的“情怀”、“走心”一样,逐渐失去了公信力,最终退出电影宣发环节。而那时是不是会有新的流行词接替“硬核”来展现某些电影的特质呢?
一句“硬核”的宣传语口号是苍白的,从这句宣传语的释义,宣传方能找到适合的电影题材去做引导,但“硬核”也仅是现在的一个流行语,如“走心”和“情怀”一样,终有一日会被人“听厌”。
无论形容电影的标签如何变化,时代发展和市场观众还是会尊重那些经过匠心打磨的影片、那些蕴含创作者深刻感悟和触动人心的影片,所以,创作者们,与其事后让宣传方大张旗鼓地高喊自己电影“硬核”,不如现在真正“硬核”地创作起来,到那时你的电影才不需要用硬核形容硬核。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gouzhua33.com/tuijian/5300420243/17144065074503.html